查看原文
其他

本体眼中的SocialFi:匿名与责任

本体君 本体Ontology 2022-06-11
近日,Web3 社交板块 SocialFi 被各大媒体提及,从文章输出到「对话创始人」等等直播,总之围绕“SocialFi”聊了个遍。

提到“SocialFi”,你脑海中出现的第一关键词是什么?对于本体来说,必然说“身份”,其次是“责任”。

“匿名”的社交

无论是传统互联网,还是 Web3,我们的社交行为基本都基于一个虚拟身份,这个身份可能是匿名的(难以追踪),也可能是假名的(可以追踪)。这里我们统称为“匿名”,即隐匿现实身份。
就比如当前风靡直播圈的“Vtuber”,虚拟主播。他们是通过角色创建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,创造的虚拟人物。主播可以通过该角色进行互动、直播,但依然达到“匿名”的效果——粉丝无从知晓虚拟人物背后是谁。


Bilibili 的虚拟艺人菜菜子(Nanako),其真实身份是我国著名演员,蔡明老师。

*图源:B站

但因为在传统互联网中,此类社交一般需要实名验证,所以尽管“匿名”,但身份依然有迹可循——通过中心化的数据管理,获取真实身份。
那么,当我们转向 Web3 时就会发现,“匿名”有时候是真的匿名。比如比特币之父中本聪,至今身份扑朔迷离。当然,目前更多身份场景是仅能获取链上身份——通过去中心化数据客户端地址和区块链浏览器,可以获取该地址的全部链上信息,并且该数据非常具体与精确。

这样的身份,与现实是割裂的——链上身份不会与链下数据挂钩。因此,尽管你通过链上数据能够进行实时追踪,但实质上当他抛弃这个链上身份时,你几乎无法再与他取得联系。

这就引发了另一个问题:Web3 中的责任

“匿名”的责任

上面提到,当前传统互联网,尽管有“匿名”身份,但通过中心化的身份验证,依旧可以追踪到现实生活。
因此可以发现,实施网络实名制后,我们的社交网络环境得到了一定的净化,比如网络暴力追责到人、网络纠纷法律解决等等。同时,这种中心化的监控也会将责任强制给予,让人不得不承担。

到了 Web3 中,因为现实身份与链上身份的割裂,这种责任被弱化。因此,我们常见区块链技术被用于洗钱、诈骗等违法事件——你只能追踪链上身份,责任到不了现实。

那么,在 SocialFi 被推崇的现下,这种弊端我们该如何解决?

链上+链下

“匿名”又“实名”,在 Web3 这个去中心化且极其注重隐私的网络中,似乎不太可能实现。但 DID 技术已经为此开辟了一条可行路径。
本体构建的 DID 解决方案,不仅会验证用户的链上数据,同时也会使用技术手段整合来自链下权威机构的身份数据,最后构建一个加密信任包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信任包将会被用户自行储存与管理,包括提供部分身份数据的可验证凭证。

该解决方案目前已经被投入使用,最合适的 Web3 验证场景用例就是为 ROCKI 提供的 ONT ID 框架。当音乐创作者在 ROCKI 创建音乐人身份时,ONT ID 将会对他们的身份进行 KYC,并且会验证他们诸如推特此类社交媒体的身份与数据,以确保原创音乐人的真实性。
基于此,“匿名”且“实名”的 Web3 也能使用问责制来确保社交的文明与安全。更不用提基于 DID 的声誉系统,将会赋予身份以声誉评分——该评分不会受到多个身份的影响,而将真实社交数据反映在声誉之中。


了解最新资讯,参与精彩活动,欢迎加入本体中文电报群!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复制链接即可加入:

https://t.me/OntologyNetworkCN
▿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彩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